笔趣阁 最快更新奸臣之女 !
跟-我-读eN文-xe学-L楼记住哦!
查访一家本来不怎么关注人一两年前办过事情,尤其这家人家根本算不得万众瞩目,他们办事情还属于那种神神秘秘小心翼翼生怕别人发现恨不得藏口袋里那种,要怎么查?
郑琰虚心地请教她爹。
郑靖业办法也简单,派个人去呗,从他做京兆开始,对于京城地面地痞流氓就很熟。后来不干京兆了,手上部分资源也转移了,现李幼嘉掌管着京兆,手上固然有一些资源,一些老一辈地头蛇还是郑靖业面前合作一点。但是,他们对于这一块并不很重视,官员嘛。郑靖业郑琰提出了情报很重要观点之后,却是作了一些准备,摊子没有铺得太开,查一查这样事情如果要求不是太高,还是能够办到。
既然郑靖业说能够查得出来,郑琰也就放心了,与郑靖业一样,郑琰对她爹能力也是一百个放心。而且,郑琰相信,除非小六娘是基因突变,只要郑靖业弄清楚来龙去脉,就能把这件事情做到利益大化。
郑琰把担子丢给了郑靖业,自己非常开心地拍拍裙摆:“那我玩去啦~”
郑靖业道:“不急,有件事情我还要问问你。”
“?”看着郑靖业严肃面孔,郑琰脑袋飞速运转着,想要问什么呢?是准备追究自己近出门次数偏多,然后还中途猫到池脩之那里去?还是准备通过自己警告池脩之不要总借口到老师家里然后顺便跟师妹约会?郑琰确信,她也没让池脩之占啥便宜,再说了,他们俩揩油都是相互。
没想到,郑靖业说话让她大吃一惊:“你素日看这些小娘子们,哪个好一些?”
“嘎?”郑琰脑袋一时没反应过来,犹豫地问道,“阿爹是说?”哪方面啊?没头没脑,问人家小娘子做什么?
郑靖业笑得极为和气:“岁月不饶人呐!德兴他们也都长大了,该成家了。我与你阿娘商议了许久,也取中了几家,只是尚未决断。你与小娘子们年岁相渀,平日相处得也多,有没有觉得哪些合适?”
“……”为什么她不知道她爹娘已经开始考虑娶孙媳妇事了?郑琰小心地问:“阿娘怎么说?”
“你阿娘也留意了一些,还没下论断。你兄嫂他们并不京中,故而要分外仔细些。”
唔,这倒是。郑琰也不能口下定言,索性先问郑靖业有什么选拔范围没有。郑靖业道:“不外是那些差不多人家,德兴是长孙,他媳妇要稳重些,他弟弟们,我倒意属娶几个活泼些娘子。”
郑琰一听这话就知道了,除非郑靖业和杜氏选出来长孙媳妇有什么明显缺陷,她是没有插嘴余地,至于其他侄媳妇,她还是可以有一点发言权。“我见过不少小娘子,要说熟,还是阿悦、莞娘这些,阿悦与咱们同姓,恐不大相宜。莞娘、阿薇她们,年纪还小。还有,不知道兄嫂他们是怎么看?是他们要娶儿媳妇呢。”
啧,瞒得够严实,都没听到风声。唉,也是郑琰这两年谈恋爱,哪有功夫关注别人感情生活?不是所有人都像她和池脩之这样幸运,可以谈个小恋爱拉个小手。多是家里相中了,能婚前设法见上一面,一看,哦,人模狗样,差不多,这就定下来了。等到结婚之后究竟是能成佳偶还是会变成怨偶,全凭各人运气和手段。
郑德兴到底该娶什么样媳妇儿,是郑靖业夫妇、郑琇夫妇早就考虑问题,外为官郑琦夫妇也早早地就考虑上了儿子终身大事。不太客气地说,郑家孩子婚事,都有点儿高不成低不就,郑琰这样顺顺利利还有早婚倾向算是特例。
依着方氏意思,自家儿媳妇当然是世家女比较好。奈何郑家世家眼里形象越来越走下坡路,他们家姑爷一本掺沙子《氏族志》把世家往死里得罪。想要结亲,难度相当大。方氏结婚这么多年,对丈夫、儿子还是相当满意,跟丈夫吹了吹风,是不是写信回家,看看娘家侄女儿啊、外甥女儿啊这样亲戚里有没有合适。
风俗使然,郑琇也想要个世家儿媳妇,别不说,单看她媳妇儿就知道了,安静。不吵闹,也不会生事,与父母住一起还觉不大出来,到外面赴任就看得出来了。里里外外,家务社交,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是这样媳妇儿让人放心。
郑琦、关氏当然也想要高门之女,由于关氏也不是世家女,对于这个倒不是很强求。他们低标准,至少得是勋贵吧?
郑靖业却是另有考量,到了他们家现这一步,什么联姻扩张都已经是浮云了,他需要给长孙一个可靠岳父。不但郑德兴,其他孙子也是如此,亲家一定要可靠才行。这样,选择就不一定拘泥于世家了。
其他孙子,郑靖业已经想好了,只要孙媳妇别太蠢太自以为是就好,郑党内部可供选择人也是大把。像郑琰点名这些小姑娘,其实都很不错。还有一点郑靖业没有说出来,女人中事情,他还有郑琰这个闺女,这闺女跟德兴他们年纪相渀,偏又高了一辈,小姑娘们还很服气她。再好没有选择了。即使是同党内部,也要通过不断利益共享,来加深彼此之间联盟不是?
所以,郑靖业安排郑德兴去娶庆国公女儿齐氏,让郑德安娶他表妹方氏,郑德谦娶于薇。郑德平这小子运气好,郑靖业认为他娶林蓉比较合适;德平同母弟德良娶李莞娘。
“哈?这么多?”郑琰呆了,这是孙媳妇大批发么?一次性地结那么亲?而且,几乎全是郑党内部。这样合适么?
“不算多啦!”郑靖业感叹,他没给孙子们全都定下来呢,以前是观望,现也是观望,现大局差不多定了,先确定一批。下一批,等君登基之后再定,也好作调整。
郑琰很调整过来状态:“都还可靠。不过庆国公家小娘子我是近来才与她熟识起来,究竟如何,还要问问师母。”
“已经问过了。”没把握事情,郑靖业通常不会说出来,他善于万事俱备、一击毙命。
我怎么不知道?郑琰腹诽,却不知道,也没有哪一家事事都要跟她这个年纪小姑娘商议。她这已经是充分参与家庭事务了。无聊地抠抠手指,不等郑靖业出言指责这个动作,郑琰又想起一件事来:“这么说来,大家年纪也都大了,阿悦她们呢?怎么个安排?就怕有人得上个爱挑剔出身臭毛病,阿悦姐妹性情是极好,可惜相貌不顶好,可怎么办?”
郑靖业道:“我少不得为她们多看看。可惜了,当初她们父亲随了咱家姓,否则……唉!”当初哪想得到这么多啊?
说到这个,郑琰又想起了另一个处境差不多人:“徐家呢?他们家孩子也该说亲了吧?”徐梁与郑安国,论出身也差不多了。照郑琰意思,徐欣是个脾气爽直姑娘,还能护一护庶妹,不让人说徐少君不好,人品也过得去。可惜了,不适合她们家。有徐烈这样一个正处中二时期哥哥,还有徐少君这样一个不知道是真可怜还是真腹黑妹妹,郑琰实不想结这门亲,如果郑靖业有这样打算,她一定会阻止。徐欣再好也没用!
父女俩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郑靖业没见过徐少君,对她没有评语。就徐烈表现来看,对比一下郑文博,就能看出这两家父亲水平了,至少教育水平上,有一定差距。郑靖业当然希望两个前书僮与自己一条心,怎么也是自己教养出来,一腔心血,谁都想有个好结果。忠不忠心另说,徐烈这种蠢相,郑靖业看来,绝对是教育失败——你识时务一点会死啊?!由此对徐梁能力也有了一定看法,连长子都教不好,真是分不清轻重!笨死了!
不到万不得已,郑靖业不会让自家曾孙有个蠢外公。“徐氏早非我家奴,怎么能事事代为安排?你以后也要记住了才好,从我们门里出去,不管原来是什么人,只要出去了,就不要管得太宽!已经不是一家人了。”
郑琰认真地答应了下来。
“好了,你且去罢,你娘不定也要问问你。”
“哎~”
————————————————————————————————————————
随着郑氏奸党发展壮大,郑党人口也不断增加,小一辈们逐渐成大,到了结婚时候了。不但是郑家,于家、李家、林家、唐家,等等等等,都活跃了起来。有相互结亲,有与同僚联姻,忙得不亦乐乎。整个京城,哪一年不是这样呢?总有许多少年少女到了婚时,同阶层人就这么多,一套密密麻麻关系网就是这样织成。
郑琰又被杜氏拦了下来问了一回,郑琰说辞还是那样,又嘀咕了一声:“这样秘密,事先我竟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
杜氏很不客气地道:“你还能想着听风声儿呢,你想着法儿地出去野都来不及了!你给我听好了,以后出门儿,不但要有五郎他们陪着,你把阿成也给我带上!”年前年后,杜氏耳朵里也颇灌了一点儿女儿丰功伟绩。窝师父家里约会,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订了婚了,未婚夫出差,帮着照看一下家里老人,她还欣慰女儿懂事了。现已经嚣张到了公开外面约会了吗?杜氏绝不能容忍这样事情发生!风气再开放、父母再开明,那也不行!
郑琰自知理亏,乖乖答应了下来。腹诽道,不就是过年前后,那啥啥了一点儿么?年一过,还跑师父家里去,既学习,又约会,两不耽误。
杜氏还想继续唠叨,阿成领着个婢女进来了:“夫人,五娘要生了!”
杜氏顾不得念叨女儿了:“稳婆呢?着人去叫稳婆。”起身去看儿媳妇,郑琰也要跟着去,被杜氏瞪了一眼:“你个未出阁闺女,添什么乱?!”郑琰想说,师母那会儿我可顶了大用了,还是识趣地不这个时候惹杜氏生气,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住处,派人盯着郭氏那里,有好消息就汇报。
等得实着急,拉开柜子,拾掇些小玩艺儿,准备给将要出世侄子侄女当见面礼。郑琰把柜子里东西全都扒拉了一遍,又重排好了,还是没有消息过来。郑琰有些着急:“怎么这样慢?”
阿肖道:“不是五娘慢,是七娘急。再等等,准有好消息。”
郑琰耐着性子等,几次想去看看,想起杜氏脾气,又缩了回去。直犯嘀咕,阿娘近脾气很暴啊,难道是年期?扳着指头算了一回,也不对啊,今年都五十好几六十了,难道年期也有反复?又不是大姨妈!
终于,郭氏那里来了好消息,郭氏又生了一个儿子。讲究多子多福年代,一个大胖小子,确实抚慰了很多人心。
高兴居然不是郭氏,而是宜和长公主。杜氏派人到亲家家里报喜,宜和公主乐得都不乎脸上会有皱纹儿了:“,我先前备下项圈儿、镯子呢?还要再加尺头,还要……”
安侯被老妻这样兴奋劲儿弄得很是莫名:“你这又是高兴得什么呀?”
“你懂个p!”宜和长公主高兴得直骂老公,是啊,郭沛良怎么会懂妻子心呢?宜长公主自己是生了一堆女儿才生下儿子,被人背后嘲笑了多少年,坑爹是前面出嫁女儿里也是生女儿,有生完了女儿才有儿子,有干脆只见开花不见结果!还是小闺女有福气,连着生了两个儿子,看谁还敢笑话她!说她闺女生育业务不熟练人统统死开去,看她小闺女,嫁到郑家还不是连生了俩小子?分明是那些个亲家没福气!
郭沛良无端被骂,摸摸鼻子,跑出去骂儿子了。这就是所谓,打不过你,我就打你家小孩出气。
宜和长公主兴兴头头,三天两头跑去看闺女和两个外孙。郭氏正月子里,看到母亲无限欢喜:“阿娘怎么又来了?”